王仁忠,今年46岁,原是武汉国棉二厂一名下岗工人。几年来,经过下岗,就业,再下岗,再创业的几番拼搏,获得了曲线拼接木地板的国家专利,解决了木地板起拱变形的难题。他还招收了近200多名下岗工人,创办了武汉连城木制品厂,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。
王仁忠是1968届初中毕业生,实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。1970年,他由一名上山下乡知青从农村招进武汉国棉二厂当车工,不久,入了团,当了车间团支部书记,还多次被评为“青年突击手”、“技术革新能手”。九十年代初,纺织行业生产出现滑坡,一夜间,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车床,下岗了。
经人介绍,王仁忠先后做过搬运工,当过推销员,顶班上车床,帮人开“的士”,就像俗话所说的:“挖个凼子就浸水”,尽管收入微薄,但还可以维持家庭基本开支。这最初的体验和成功,使他明白一个道理:就业的路很多,下岗并不可怕,怕的是不改变观念,不转变思想,放不下国营单位职工的架子。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,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当时搞装修的王仁忠接到一位客户投诉:一场暴雨后他打开门锁,却推不开门,以为房里窜进了小偷,后来才发现,是木地板起拱顶住了房门,闹了场虚惊。王仁忠只好一边上门返修地板,一边解释木材存在“干缩潮胀”,变形起拱在所难免。
这件事引起他的思索,他发誓要解决木地板变形起拱的问题。然而,要攻克这一技术难题,对于他来说,比登天还难。由于买不起一本定价80元的技术书,他竟伏在书店柜台上整整抄了两天。就这样,他用三年的时间,学习了初、高中和大学的数学、力学、制图学等方面的知识,基本掌握了攻克木地板起拱难题的理论知识。他的读书笔记和设计图纸,累积起来足有20多公斤重,为此,他也负出了很大代价,视力下降了0.5度。俗话说,有几分付出,就有几分收获,他终于构思出了曲线拼接木地板的方案。经过反复设计和进行力学分析,攻克一道一道的技术难题,最终完成了S形曲线木地板的图纸设计。
1994年6月的一天,经过两天精雕细刻,他硬是用手工制作出一对有企口的曲线木地板。当他将两块木地板拼拢,用力敲打试验咬合力时,它们紧紧咬合,纹丝不动,仿佛生来就是一个整体———成功了!
实验虽说成功了,但转化成商品,仍然还有一段曲折艰难的路程。不说别的,仅一台直边木地板生产设备就达数十万元之巨,何况闻所未闻的曲线木地板生产设备呢!
于是,王仁忠又开始自行研制生产曲线木地板的机械。哥哥姐姐给他凑了点钱,作为研制机械的资金。但是,这笔钱连买台旧车床也不够。为了节省开支,他常常光顾废品回收站。有一天,他买了台旧式手摇压面机,稍加改制竟变成一台精致的小刨床。为了证实某一设计是否合理,他数次到厂家请教。
1995年12月7日,第一台制造曲线木地板的机械诞生了。1996年8月2日,国家专利局受理了王仁忠的专利申请。行内专家预言,这个看来并不惊人的发明,由于有其广泛的实用性,必将引来惊人效益。这项发明同时还获得1997年“国际室内装饰博览会”金奖和“第六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”金奖,一时引来多家外商要求购买专利。但王仁忠没答应,他要创民族品牌和国货精品。现在,他已办了一家木制品厂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地板大王”。
王仁忠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?采访结束时,王仁忠托记者真诚地给每一位下岗职工捎一句话,他说:“路,总是人走出来的。每一个下岗职工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机遇。关键是下岗后绝不能趴下,绝不能气馁,绝不能畏难怕苦。只要这样,每一位下岗职工都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再就业之路!”